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
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政府定点采购单位
·环卫车、环卫设备及专用汽车生产基地

网站首页Home公司简介About Us 新闻中心News产品中心Products产品价格Products Price 订车流程Process 售后服务Service 客户留言Messages联系我们Contact Us

  • 湖北帝成环卫科技有限公司座落在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湖北随州。随州是历史文化古城,炎帝神农故里,编钟古乐之乡,专用汽车之都。我司专业生产销售各种垃圾车,包括勾臂式垃圾车、压缩式垃圾车、新能源垃圾车、纯电动垃圾车;吸粪车,吸污车,洒水车,高压清洗车,清洗吸污车,污水处理车,雾炮车等各种环卫车;道路清障车,平板运输车,随车起重运输车,高空作业车,散装饲料车,LED广告车,水泥搅拌车,粉粒物料运输车,客车校车等各种专用特种汽车。我司产品质量可靠,技术先进,价格低廉,性价比和竞争力领先。愿随时为您提供各种专用车咨询和报价!欢迎随时联系垂询!

推荐新闻

行业动态当前位置:首页> 新闻资讯 >> 行业动态 >> “僵尸车企”退市提速 中国大型汽车集团将诞生?

“僵尸车企”退市提速 中国大型汽车集团将诞生?

作者:湖北帝成环卫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2177 发布时间:2016-04-07 17:03:41
分享:

“僵尸车企”退市提速 中国大型汽车集团将诞生?

继去年底首批14家包括吉林通田在内的“僵尸车企”被劝退后,第二批被撤销车企接踵而至。2016年2月29日,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(第281批)》目录,双环、庆铃和安驰等13家公司被撤销乘用车生产资质,安驰等9家公司被撤销皮卡生产资质,5家公司旗下部分车型从明年起停止销售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相较以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“僵尸车企”,此次被撤销的不乏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,如庆铃汽车、石家庄双环汽车及江淮安驰汽车。那么,政府基于何种原因进一步强化对“僵尸车企”整治力度?又有哪些更深层的用意?自主车企“散乱小”的局面能否就此解决?本期盖世论衡特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、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贾新光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。

论衡之一:为什么要加大力度打击“僵尸车企”?

早在2012年7月,工信部就曾下发有关汽车行业生产资质退出管理机制的通知。通知显示,对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、摩托车生产企业,实行为期2年的特别公示管理。特别公示期满以后,如果还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企业就要求退市。

截止到2015年11月,第一批在2013年被公示的48家车企(包括乘用车生产企业和改装客车生产企业)中,有14家未达到准入考核条件被勒令退出。今年2月,第二批退市车企随即浮出水面,其中不乏知名车企。是什么原因促使政府下定决心加大对汽车生产资质的整治力度?

对此,叶盛基首先表示,政府制定退出机制的初衷就是要打破汽车生产资质终身制的禁锢,使汽车行业得准入和退出形成一个良性的、规范化的管理。“对于常年不生产的‘僵尸车企’,退出管理要常态化地坚决执行,不能只喊口号。第二批退出车企中,有曾经知名的乘用车企,这也意味着生产资质退出机制开始逐步规范起来。”

贾新光则从两大方面分析政府下此决心的原因。首先,“僵尸车企”大多半死不活,产销量极少甚至为零,连年亏损根本无法维系正常的经营,工人工资亦得不到保障。“政府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还要拿出来补贴他们,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。”其次,一些仅有生产资质,没有生产条件的企业滥竽充数,产品缺乏竞争力外或还存在安全隐患。“这类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经费,生产环境极为简陋,有些甚至就是一个空厂房,根本不具备生产高质量汽车的条件。

论衡小结:政府重拳出击“僵尸车企”,就是想要打破汽车企业生产资质的终身制,建立起有进有出、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,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、转型升级,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的集中度。

论衡之二: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施行,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自主车企“散乱小”的局面?

众所周知,我国虽然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大产销国,但大而不强。从分布来看,中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数量偏多、规模较小。政府启动汽车行业退出机制,或将有利于我国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。但是,这一举措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主车企“散乱小”的局面?

对此,叶盛基坦言,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多,退出机制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汽车产业的集中度。未来整个产业将逐步掌握在有实力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手上,这样才能持续健康发展。

“我国各类车企一千多家,撤销几十个家后,根本形势依然难以改变,现在大的起不来,小的死不了。”贾新光对此直言。

他还指出,以行政力量“强行”撤销企业的生产资质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,也没有真正地解决汽车生产资质终身制的问题。被撤销的“僵尸车企”,只是户口被注销了,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。“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,最终还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机制来优胜劣汰。”

确实,在工信部相关通知中的“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”,指的是“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,其中规定乘用车少于1000辆、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、轻型客车少于100辆、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、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”,这样的劝退标对于很多几分钟就下线一辆车的品牌企业来说,无疑显得有点低。

论衡小结:车企间的兼并重组说了很多年,至今依然鲜有成效。通过“有形之手”淘汰“僵尸车企”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,但是一千多家车企中淘汰几十家,无异于杯水车薪。欲真正破解自主车企“散乱小”的局面,还需要交给市场,毕竟,随着车市增速放缓,车企间竞争的加剧,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无法避免——适者生存,这才是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。

论衡之三:未来,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最终形成少数几家大型汽车集团并立的局面?

不可否认的是,经过这几年的竞争,中国汽车产品集中度越来越高,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,市场上90%的汽车,集中在10家企业手上。但是,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依然有点多,对于很多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,只存在3到5家大型汽车集团。那么,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像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一样,最终只有少数几家大型汽车集团?

对此,贾新光指出,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,直到现在这些企业仍有被淘汰的可能。我国也一直在极力扶植几大国有汽车集团,无奈成效甚微。但是,现在的格局已经有所突破,如长安汽车近几年的发力地位正在逐渐上升。其认为,“依据目前的形势,我国最终最多只会留下7-8家车企,且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,其余的都将淘汰出局。”

叶盛基亦指出,目前,我国汽车产品和企业还比较分散,20家骨干企业也还是偏多,这是历史遗留所致。“未来,随着大企业集团的滚动发展,会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从研发到生产到供应,并真正掌握核心竞争力。”

“接下来,兼并重组还将继续,最终会形成5-6家大型汽车集团。”其还强调,“拉配郎”的组合方法显然已经不再适合,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通过市场及企业的整体战略来调整。

论衡小结:目前来看,我国汽车市场虽然百分之90%集中在10家车企手上,但相比全球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只有3~5家大型汽车集团并立,还有很大的兼并重组空间。车企数量越来越少、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发展的历史大势,在未来的兼并重组中,政府应该将权力移交市场,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。

分享: